索萊寶索萊寶產品覆蓋:生化試劑、蛋白與免疫、多肽、抗體、ELISA、流式分析、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小分子化合物、生化試劑盒、染色試劑、分析標準品、微生物培養、層析介質、磁珠、儀器和耗材、納米材料、化學合成等 嘌呤霉素 58-58-2
產品分類
說明:蛋白質合成抑制劑。抑制細菌、藻類原生物和哺乳動物細胞生長。
嘌呤霉素(Puromycin)是由白黑鏈霉菌(Streptomyces alboniger)發酵代謝產生的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通過抑制蛋白質合成而殺死革蘭氏陽性菌,各種動物和昆蟲細胞。某種特殊情況下有效作用大腸桿菌。作用機制在于嘌呤霉素是氨酰-tRNA分子3’末端的類似物,能夠與核糖體的A位點結合并摻入到延伸的肽鏈中。嘌呤霉素同A位點結合后,不會參與隨后的任何反應,從而導致蛋白質合成的提前終止并釋放出C-末端含有嘌呤霉素的不成熟多肽。
嘌呤霉素產生菌Streptomyces alboniger內發現的pac基因編碼嘌呤霉素N-乙酰轉移酶(PAC),賦予機體對嘌呤霉素產生抗性。這一特性如今普遍應用于篩選特定攜帶pac基因質粒的哺乳動物穩定轉染細胞株。
嘌呤霉素在細胞穩轉株篩選中的普遍應用與慢病毒載體的特性有關,現在商業化的慢病毒載體多數都攜帶pac基因。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嘌呤霉素亦可以用來篩選轉化攜帶pac基因質粒的大腸桿菌菌株。
使用方法
1.建議使用濃度
哺乳動物細胞:1-10 μg/mL,最佳濃度需要殺滅曲線來確定;
大腸桿菌:LB瓊脂培養基篩選穩定轉化pac基因的大腸桿菌,使用濃度為125μg/mL。注:使用嘌呤霉素篩選大腸桿菌穩轉株需要精確的pH值調節,而且受宿主細胞本身的影響。
2. 嘌呤霉素殺滅曲線的確定(以shRNA轉染或者慢病毒轉導為例)
嘌呤霉素有效篩選濃度跟細胞類型、生長狀態、細胞密度、細胞代謝情況及細胞所處細胞周期位置等有關。為了篩選到穩定表達的shRNA細胞株,確定殺死未轉染/轉導細胞的最低濃度嘌呤霉素至關重要。建議初次做實驗的客戶一定要建立適合自身實驗體系的殺死曲線(kill curve)。
1) Day 1:24孔板內以5~8 x 104 cells/孔的密度鋪板,鋪足夠量的孔以進行后續的梯度實驗。37℃細胞孵育過夜;
2) Day 2:a)準備篩選培養基:含不同濃度嘌呤霉素的新鮮培養基(如0-15μg/mL,至少5個梯度);b)往孵育過夜后的細胞內更換新鮮配制的篩選培養基;之后37℃孵育細胞;
3) Day 4:更換新鮮的篩選培養基,并觀察細胞存活率。
4) 根據細胞的生長狀態,約2-3天更換新鮮的篩選培養基;
5) 每日監測細胞,觀察存活細胞率,從而確定抗生素篩選開始4-6天內有效殺死非轉染或者所有非轉導細胞的藥物最低濃度。
3. 哺乳動物穩定轉染細胞株的篩選
等轉染含有pac基因的質粒后,細胞在含有嘌呤霉素的培養基中增殖,以篩選出穩定轉染子。
1)細胞轉染48h后,將細胞(原樣或稀釋)置于含有適當濃度嘌呤霉素的新鮮培養基中培養。
注意:當細胞處于分裂活躍期時,抗生素作用最明顯。細胞過于密集,抗生素產生的效力會明顯下降。最好進行細胞分盤使其密度不超過25%。
2)每隔2-3天,移除和更換含有嘌呤霉素的培養基。
3)篩選7天后評估細胞形成的病灶。病灶可能需要額外的一周或者更多時間,這依賴于宿主細胞系和轉染篩選效率。注意:每日進行細胞生長狀態的觀察。嘌呤霉素的篩選至少需要48h,有效濃度嘌呤霉素的篩選周期一般在3-10天。
4)轉移和放置5-10個抗性克隆到一個35mm的培養皿中,用選擇培養基繼續培養7天。此次富集培養是為日后的細胞毒性實驗做準備。
注意事項
1)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請穿實驗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2)嘌呤霉素為有毒化合物,操作時請小心拿放。
備注:產品信息可能會有優化升級。請以實際標簽信息為準。
【本資料源自公開渠道,如需(此處)屏蔽,請聯系刪除】
標題:Palmitoylation alters LDHA activity and pancreatic cancer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成員:Luojun Chen, Xiaoke Xing, Yue Zhu, Yali Chen, Huadong Pei, Qibin Song, Juanjuan Li, Pingfeng Zhang
論文因子:9.7 發表期刊:CANCER LETTERS pmid:38331089
【本資料源自公開渠道,如需(此處)屏蔽,請聯系刪除】
標題:CD97 inhibits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via Rap1a/ERK pathway under compression
成員:Wang Wen, Wang Qian, Sun Shiying, Zhang Pengfei, Li Yuyu, Lin Weimin, Li Qiwen, Zhang Xiao, Ma Zhe, Lu Haiyan
論文因子:14.9 發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pmid:38311610
【本資料源自公開渠道,如需(此處)屏蔽,請聯系刪除】
標題:Aggresome formation promotes ASK1/JNK signaling activation and stemness maintenance in ovarian cancer
成員:Chen Yurou, Qiang Yulong, Fan Jiachen, Zheng Qian, Yan Leilei, Fan Guanlan, Song Xiaofei, Zhang Nan, Lv Qiongying, Xiong Jiaqiang, Wang Jingtao, Cao Jing, Liu Yanyan, Xiong Jie, Zhang Wei, Li Feng
論文因子:16.6 發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pmid:38351029
【本資料源自公開渠道,如需(此處)屏蔽,請聯系刪除】
標題:Exosome Heterogeneity Affects the Distal “Barrier-Crossing" Trafficking of Exosome Encapsulated Quantum Dots
成員:Di Wu, Hang Sun, Bingwei Yang, Erqun Song, Yang Song, Weihong Tan
論文因子:17.1 發表期刊:ACS Nano pmid:38394382
【本資料源自公開渠道,如需(此處)屏蔽,請聯系刪除】
標題:Liensinine, a Novel and Food-Derived Compound, Exerts Potent Antihepatoma Efficacy via Inhibiting the Kv10.1 Channel
成員:Biao Ma, Sai Shi, Wei Guo, Hailin Zhang, Zhen Zhao, Hailong An
論文因子:6.1 發表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pmid:38382537
注意:以上文獻 僅供參考
嘌呤霉素 58-58-2
嘌呤霉素 58-58-2